释放以工代赈政策效能,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2日   作者:发改委    来源: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   阅读: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积极谋划推进以工代赈项目,截至目前,已争取第一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1896万元,用于支持达茂旗、石拐区及土右旗在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3个项目建设。第二批、第三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共12个项目正在陆续上报国家和自治区。另外,包头市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等8个农牧、水利、生态、交通领域项目纳入自治区适用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等8个项目纳入市本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清单。

一、坚守“赈的初心”,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第一批下达投资的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围绕乡村交通水利等领域,采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综合赈济模式,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430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金额605万元,预计设置公益岗位17个。2025年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开展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预计吸纳带动农村劳动力1000人,预计发放劳动报酬3880万元。

二、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原则,强化劳务组织和技能培训

一是鼓励创新劳务组织模式。在项目实施地成立乡村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劳动力统计和劳务库建设。通过摸底调查,将有意愿务工的群众纳入临时专项劳动力库,并优先安排已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参与项目建设。

二是强化务工岗位和人员供需对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施工任务和群众的技能特长,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做到“工其所能,赈其所需”。

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广“培训+上岗”等方式,结合项目实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劳动技能集中培训,协调人社部门根据以工代赈用工需求,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运行管护等长期岗位,实现“短工”变“长工”,实现稳定就业。

三、遵循因地制宜,结合地区需求主动谋划项目

一是充分发挥统筹组织作用。我委年初即会同市人社局、农牧局、交通局、水务局组织召开2025年包头市推进实施适用以工代赈方式及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培训会,向各相关旗县区进行政策解读,并开展项目建设和申报指导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开展以工代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策划项目。根据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需要开展项目谋划,达茂旗西河乡多年来存在吃水难问题,本次达茂旗以工代赈项目将在西河乡建设机井3座,蓄水池5座以及管道设施,项目的实施既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又能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实现“一举多得”。在石拐区和土右旗开展的乡村道路和供水管网改造以工代赈项目也将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改造。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紧盯资金到位,监控项目进展,组织做好劳务报酬发放,配合人社和应急部门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推动农村牧民通过参与工程建设,稳定增收并增长技能,逐步从“力工”成长为“技工”,为后续就业拓宽渠道。通过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赈”的作用、不断释放“赈”的能量,既能有效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有力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